按照省局“加强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划部署,今年来,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随州分院、仙桃分院分别获批筹建湖北省专用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强化产业服务功能、助力湖北制造升级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一、主要做法
结合“三全一前”战略定位,突出计量优势、建强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基础夯实、动力提升。
(一)打造公正计量平台,促进产业环境优化。站稳产业计量中心公正地位,引导推进产业链整体健康发展。专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牵头协调当地交警支队和专用汽车企业,采取产、检、监三方合作方式研究编制《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校准规范》省级技术法规,12月1日起正式启动实施;围绕汽车内饰燃烧仪系列计量规程规范编制工作,正与中国纺织行业协会深入开展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非织造布产业计量中心联合省内10余家纺织设备生产研发企业,制订30项产业专用仪器设备计量技术法规编制计划,已启动纺织品远红外辐射升温测试仪等近10项功能性检测项目检定规程编制工作,力争从源头提升产业质量管理水平。
(二)打造精准服务平台,推进产业质量提升。对焦产业计量需求精准提升计量服务水平,各中心正在筹划建立计量标准项目、关键测量参数“需求保障清单”、“标准(项目)建设清单”,对照清单逐步完善相关产业全溯源链服务体系;建立“主要产品(技术工艺)计量服务项目清单”,打造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定制化计量服务模式,通过三项清单服务推动区域产业质量品牌创建。非织造布产业计量中心深入100多家非织造布产业规上企业开展计量精准服务企业行活动,已梳理提出38项检定项目、53项校准项目的保障清单,20项检定项目、38项校准项目的建设清单。
(三)打造创新驱动平台,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汇聚产、学、研、测合力,助力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专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依托省计量院科研技术资源,参与研发并成为1项专用车力值校准领域实用新型专利的联合专利权人;针对专用汽车产业出口产品和非标设备计量检测难题,启动出口产品对应国际标准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建设计划,及非标设备计量检测方法检企一对一联合研究工作。非织造布产业计量中心与武汉纺织大学达成产、学、研、测合作意向,即将签订教学实习基地项目建设备忘录,通过将高校学术、创新、人才、仪器设备资源引入产业计量中心,将形成具备产业技术培训、信息推介、资源共享、国际化服务,产业创新项目立项、研发、标准、转化服务能力的新型全功能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随州、仙桃产业计量发展现状,产业计量体系和产业计量中心建设仍面临多种挑战。
(一)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内品种最多,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出口份额占全国40%,而随州分院现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人,国家华体会hth综合9人,仅可开展六大类专用汽车60多个参数的测量服务;仙桃分院仅有职工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5人,国家华体会hth综合8人,建立产业专用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2项。考虑到相关产业的国内市场地位、未来发展趋势,中心人才数量、技术素养、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二)资源配置格局不优。随州某专汽公司在新车型研发过程中,为满足国家公告要求,投入近2000万元购置专用汽车计量检测设备以完成新产品自检,随后设备闲置,无法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某公司在新型自卸车项目研发过程中,需采购冲击试验机、拉力试验机等试验设备进行新材料性能分析,但设备预期使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企业只能向上海、重庆等地技术机构送样检测。产业计量检测资源和需求过于分散,资源配置格局中冗余和短缺情况并存,要求产业计量中心谨慎布局发展。
(三)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当前,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受熟练焊工数量紧缺制约较大,当地产业龙头企业已将发展思路转向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但其顺利运行依赖于大量生产线传感器的正常运作,计量保障压力将显著增大。仙桃非织造布产业迫切要求降低能耗、水资源消耗以削减成本,部分企业供货时需附带设备关键参数计量证书。面对产业发展需求,产业计量中心必须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开展在线计量检测服务、多元化计量、能源资源计量项目等方面加速突破。
三、发展建议
分析两个中心的建设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产业计量中心建设必须抓住四个关键点,精准推动湖北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一)以融入区域产业布局为切入点。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实现协作发展、互促发展。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订调整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和支持行业监管部门开展产品市场共同治理,引导推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向新型细分产业领域拓展。强化产业计量中心在推动产业质量提升和助力产业开放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定位,牵头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联盟,引导高端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资源本地化发展,共同构建均衡分布、协调发展的全产业链量值溯源、计量测量、出口认证服务能力格局。配合区域产业布局,超前规划推进细分产业分中心、重点实验室布点建设,着力打造产业计量“半小时服务圈”;加强区域产业计量资源共建共享,在对接服务“襄十随”汽车产业带、仙桃纺织产业集群中积极探索跨区域、大集群服务模式。
(二)以推进资源整合共享为支撑点。以产业计量中心为平台,引入和整合产、学、研、测各环节计量测试资源,快速提升中心实力,全面激活资源潜力。探索企业入股或中心租用方式,引导企业将闲置的专用仪器设备资源投入中心运营管理,带动产业质量整体提升。对照“主要产品(技术工艺)计量服务项目清单”,分类建立产业计量中心与省内各检学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或计量测试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一条龙”合作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产业服务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与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合作,重点建设各产业主要出口产品的本地化测试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一站式、全项化服务。争取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北)支持,加大能源资源计量平台建设投入,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咨询服务。
(三)以强化产学研测创新合作为突破点。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计量中心流动集聚,着力打造贴近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高地。以产业计量中心为平台,积极申建硕博点、院士工作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制订科研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工作体系。建立人才引进、交流使用、奖励激励工作机制,强化产业计量人才支撑;与产学研各环节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常态化合作培养机制,形成学(研)-检-企人才流动通道。引导产业内龙头企业共同开展产业计量空白领域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在线计量技术体系研究,着力破解产品工艺流程和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极端量、复杂量、动态量、综合量等关键参数的测量难题。积极发展计量技术咨询指导、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等新型服务模式。
(四)以提升产业服务效能为落脚点。争取地方政府政策、资金、人才、资源支持,为产业计量中心提供产业扶持政策优惠,在市场运营、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全面提升中心服务效能。高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省计量院和各类中心合作方共同建设多端口式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构建网端、云端、手机端、现场端“多端合一”服务平台,让数据“多在网上跑”、报告“端口之间跑”、企业“最多跑一次”,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效率和水平。探索开展技术人员驻企服务、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小微企业“先检后付”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计量服务便企惠企水平。逐步建立服务时效问责制度,进一步缩短检定时间,降低企业送检成本。加强服务效能内部监管,定期开展服务质量产业考评,评议成绩与人员绩效挂钩,通过各种激励约束措施,引导产业计量中心把优质服务抓在经常、落到日常。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1-12-17
2021-08-02
2020-09-27
2020-08-24
2019-12-27
2019-11-19
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