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林介绍,现代人70%?90%时间处于室内,其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调研历时4个月,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期间,调研组获得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张林告诉记者,此次调研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室外PM2.5数据来源于同期环保部门的公开数据,室内PM2.5数据来源于清华自主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匹米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可实时采集不同建筑环境中的PM2.5浓度数据,和市面上的大型专业PM2.5检测仪器在数值意义上的误差不超过10%。
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室内PM2.5大于每立方米75微克。调研组结合采样数据,计算出志愿者日均PM2.5暴露量为2018.6微克?小时每立方米,人均每日肺部吸入的PM2.5潜在剂量为787.3微克,其中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约占到每日总量的80%以上。
研究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PM2.5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PM2.5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500米以内的建筑。
而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当室外PM2.5监测值低于每立方米75微克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当室外PM2.5监测值高于每立方米150微克时,开窗通风则成为室内空气质量的破坏因素。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