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天,超级寒潮席卷了大半个北半球,多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启“速冻”模式。这次寒潮给我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带来了降雪天气,对不少地区来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有的一次降雪。
如此霸道的寒潮出现在受厄尔尼诺影响本应是暖冬的时节里本就透着蹊跷,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此次寒潮来袭之前,北极广袤的冰原上发生了一件更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北极突然升温36摄氏度,气温达到零上1.1摄氏度。寒冷的北极为何会突然升温?这两件奇怪的事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呢?
北极骤然升温 短短十几个小时发生了什么?
一个月以前的一天傍晚,北极点气温零下35.4摄氏度,保持一贯的“高冷”。然而第二天早晨,气温就已突破冰点达到零上1.1摄氏度,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那里的气温又恢复了正常,但这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北极的气温足足上升了36摄氏度呢?
通过流场图,我们可以清晰还原北极爆发性增暖的整个过程:一串猛烈的风暴在大西洋上形成,气旋前部所裹挟的温暖气流来势汹汹,吹过英国伦敦、掠过挪威海的岛屿,直捣北极点。暖空气源源不断地泵入北极,极地的寒冷气团也被迫退避三舍。
“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人类开始观测北极点温度以来,在北半球冬季这是北极第一次有如此幅度的升温现象。”国内首家专注于商业气象服务的象辑科技气象技术总监班浩然说,因为北极长期是寒冷之地,冷高压很强,虽然大西洋风暴时有发生,但要想入侵北极,需要很多特殊的大气形势场上的配合,因此此次北极升温非常偶然。
在突破冰点仅十数小时后,北极点气温便回落到正常水平。对此,班浩然解释说,地球两极,亘古便是苦寒之地。由于极地附近太阳辐射角度小,受热少,属于大气的冷源,极地上空的空气得不到热量补充,形成低空的冷高压,高空的冷低压,高低空配合看就是较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加上地球自转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长年盘踞在北极上空的北极涡旋。
其能量结构深厚且通常较为稳定,虽然在某些十分罕见的条件配合下有暖空气入侵造成局地的迅速升温,但由于这种暖空气的入侵并不持续,没有足够强的后续能量作为补充。因此,会很快被原有的冷空气系统回填,从而恢复常态。“这就好像一只业余球队和顶级职业球队比赛,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业余球队可能会攻入一球,但一般都会大比分落败。”班浩然笑言。
各地惨遭“速冻” 寒潮凶猛和北极“发烧”有关系吗?
亚马逊丛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如果你认为北极的这次突发“高烧”,仅仅只是气温破了个纪录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后来的种种情况表明,北极点气温升破零度,只是故事的一个开始。
1月21日至2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东部如江浙一带最低气温跌破零下10摄氏度,逼近历史同期极值,全国大部分地区被“速冻”。你可能不知道我们这次经历的“被冻成狗”的超级寒潮就缘自广袤冰原的那场看似遥不可及的剧变。而这一切,这还要从上文提到的北极涡旋说起。
北极涡旋,顾名思义,它一般在北极待着,不轻易南下。然而,元旦前夕,一股燥热的气流突袭北极鸠占鹊巢,北极涡旋被这股暖流赶出极地,被迫迁居西伯利亚。接着,暖流连呆在西伯利亚的北极涡旋也不放过,兵分两路包抄,让它无路可退。
“这样一来,北极涡旋的出路只有一个:南下。它一南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寒潮。据数值分析,这一次北极涡旋的中心直达渤海附近,其南下之深,史上罕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正是因为冷高压中心比较靠南,所以我国南方地区受影响比较大,出现大范围降雪。
班浩然表示,从此次极地升温事件与寒潮事件的前后时间关系及大气形势场的空间关系看,很有可能是由于北大西洋风暴携卷暖湿气流入侵北极,造成北极涡旋的不稳定,进而导致了寒潮事件。他说,极地涡旋在北半球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入射角度相对较大,温度升高,造成冷空气能量相对减弱,整体呈现缩小的状态,而冬季正好相反。由于极地涡旋是个形状不断变化,外沿呈波动发展的天气系统,因此在冬季容易给中高纬度地区带来寒潮天气。
“而北极的骤然升温使得北极涡旋更加不稳定,其涡旋外围波动会异常剧烈,进而导致强冷空气影响到一般不会到达的区域,但具体影响区域需要结合具体的大气形势场来判断,并不是每次影响区域程度及表现形式都一样。而且不是每次北极涡旋导致的寒潮事件都是由于北极升温造成的,如1991年底我国大范围寒潮事件同样是由于北极涡旋的南下造成,形态与这次十分相似,但1991年并没有观测到北极明显的升温。”班浩然强调。
超级寒潮来袭 厄尔尼诺年说好的暖冬呢?
寒潮肆虐,有民众开始质疑,今年不是说是极强厄尔尼诺年,专家预言是暖冬吗?
对此,有专家表示,其实暖冬分很多种,可以是从冬天开始暖到结束,今天暖,明天暖,后天还暖,总之天天都暖;还可以是一开始很冷,后续逐渐变暖,临近冬天结束时,来一波小高潮,直接击溃冷空气;再就是像2015年中国股市一样暴涨暴跌,最后总点数是涨的。冬天的气温跌宕起伏,最后一算总账,还是偏暖的。“目前我们遭遇的冬天,似乎可能就是这种方式。”
“暖冬不是看一天两天的冷暖,而是一个冬天整体表现。暖冬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平均,也是空间平均的结果。”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说,在气象学的定义上,要求计算当年12月到来年2月这3个月各地总共的冷暖平均情况。
因此,这90天就像是90分钟的足球比赛(闰年91天,就当时伤停补时1分钟),最后看的是90分钟
比赛结束时的结果。比赛过程中,可以交替领先,互有攻守。甚至也可以是先赢个5:0,比赛最后10分钟,被扳回4个,这样虎头蛇尾的暖冬。
同时,暖冬也是空间上的平均,就像是股票大盘指数,不能完全代表个股或板块走势。因此全国平均的暖冬背景下,可以出现区域性的冷冬。
此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师王海波也撰文称,暖冬和冷冬指的都是整个冬季的气温情况,而不是指某天或某一个时期的气温变化。暖冬期间依然会有“大雪纷飞”的寒冷,冷冬里也能感受到“四季如春”的温暖,这都是正常的。所以说,短期的气温高低只是“小插曲”,整个冬季的平均冷暖情况才是“主旋律”,我们切不可仅凭眼前的冷暖就对整个冬天下了“冷冬”或“暖冬”的结论。
■延伸阅读
北极升温会大尺度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吗?
此次北极的升温造成了超级寒潮,除此之外还会不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呢?
中国气象学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陆龙骅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天天累积发生的,一次极端天气事件不会大幅影响气候变化,公众没必要对此次事件产生恐慌。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建奇也表示,通常衡量北极气温状况时计算的是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评估北极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变化时采用的也是月度、年度平均气温。某个具体时间点的气温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虽然北极这次升温不会大幅影响气候变化,但北极变暖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曾发表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9月,该年内,北极陆地平均气温较往年高1.3摄氏度,是1900年有记录以来最高,而北极海冰的最大面积亦创下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小。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岛冰架的融化正在摧毁海象的栖息地,并导致部分鱼类向更寒冷的北部迁移。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史宾拉德表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而北极变暖速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以上。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胡永云表示,从长期看此次事件或许不会改变全球的气候,但正在改变的全球气候却是造成此次北极之暖的内在原因。同时,也不排除未来会产生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