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的局部影像图。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6个工程目标已经全部实现,也意味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给了我们许多不灭的记忆:从第一朵蘑菇云在中华大地升起到“嫦娥二号”探月任务的圆满成功,从1999年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到翟志刚在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行走的身影……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航天科技的脚印,其中,航天计量科技功不可没。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在首届“计量测试与航天发展”论坛上所说:“航天计量扎根于航天事业的沃土,同时又是航天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技术突破
计量是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航天计量是国防计量和国家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计量已经渗透到航天产品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区域广、专业多、技术精、能力强和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航天计量体系。
据袁洁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建成国防最高计量标准51项、国防区域标准195项,覆盖8大计量专业。同时,建有3个国防一级计量站、4个国防二级计量站、39个企事业单位三级计量技术机构,全面覆盖航天科技工业所在地域,形成了布局合理、专业较全、满足当前量值传递和型号保障需求的计量技术体系。
航天事业是汇集各种高科技的事业,要满足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计量必须不断突破各种关键技术,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回顾即将过去的“十一五”,航天计量的自主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十一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计量科技研究方面共获国防科技进步奖6项,申请国家及国防专利52项。
高温辐射测量校准技术、交直流低电压校准技术、极高/超高真空校准技术……这些测量难题的完美解决,大大提升了计量的保障能力。
陀螺经纬仪校准装置、宽脉冲液体流量标准装置、高准确电学量值综合校准装置、交直流小电流校准装置……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计量技术的空白,而且让航天计量拥有了雄厚的核心技术储备,为航天计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大批航天特有的动态、快速、多参数综合性测量技术和宽量程超高或超低范围校准能力,以及特殊环境下的测量、试验、检测技术和设备,为航天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强有力的保障
翻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功劳簿: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计量技术突破了大型构件实时准确对接测量技术,成功解决了运载火箭和飞船准确对接测量问题;研制了环控生保分系统专用流量传感器的专检设备,为载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保障;解决了交会对接任务急需的低轨道航天器对接放电的技术难题,并成功运用于后续载人航天目标飞行器和运输飞船研制。
在探月工程研制中,计量研究形成的卫星太阳电池单体电性能测试、标准太阳电池标定,以及太阳电池阵电性能测试等系列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嫦娥”卫星太阳电池阵电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在火箭的型号研制中,航天计量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参与了一批型号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的研制。例如,为载人航天工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中的专用流量传感器,研制了流量传感器专检设备,解决了专用传感器检测问题,为“神舟”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保障。计量还解决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测量基准的技术难题,保证了型号技术方案和系统减重目标的实现。
在某卫星的故障排查中,计量组建了电缆电流容量校准系统、卫星地线直流电阻校准系统、卫星地电位现场校准系统,解决了大负载恒流、低值电阻现场校准、低电平现场校准、标准设备保护技术、卫星设备保护技术等关键技术,为卫星故障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打造航天计量品牌
中华民族对太空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几千年,未来,“神舟”还将继续腾飞,“嫦娥”还将继续飞翔,航天计量发展的脚步也不会停止,航天计量人还将继续进行不懈的探索。
据袁洁介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航天计量必须加速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航天计量工作的中心将从建立量值溯源体系向建立航天计量体系转变,最终建成一个与航天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航天计量体系。“在做好量值溯源传递和法制计量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航天产业发展的计量保障和工程计量研究,加强型号立项研制初期的计量测试总体策划和需求梳理,实现型号计量保证工作重心前移并且全过程覆盖。”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航天计量需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突破以高精度瞄准、小角度测量、高超烧蚀温度测量、大小力值自动测量、综合电学参数计量、便携分压力测试为代表的航天特色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动态、现场、综合计量测试装置,扩展现有计量参数极大、极小、极高、极低量程,研制便携的工作标准和传递标准;还要在光学系统调校标定技术、空间电位探测和校准技术、直流大电流测试溯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从“嫦娥二号”传回的影像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月球虹湾地区的影像,而且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由航天计量人倾注几十年心血铸就的“航天计量”品牌正在形成,并且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