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计量科技文化馆参观记
自古以来安徽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拥有徽文化、淮河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片孕育了众多古老文化的土地上,承载着计量文化的安徽省计量科技文化馆在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徽计量院”)内建成并对外开放。近期,记者走进这座文化馆,亲身感受了这里古老、丰富、深厚的计量文化,同时也感受到安徽计量院努力提升计量文化影响力的信心。
时间为轴 呈现计量历史
走进文化馆的入口,序厅金色的背景上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的《平权衡赋》非常吸引眼球。“唐朝科举取士,诗赋往往用度量衡内容命题,故中唐‘诗豪’刘禹锡传世作品中,也留下了有关度量衡的赋文。刘禹锡的《平权衡赋》以优雅的骈体赋文,阐述了度量衡文化的价值。”安徽计量院副院长夏锋向记者介绍。记者注意到与赋文相应的背景中还有一副铜版雕刻画,据介绍反映的是唐德宗时期中和节赏赐朝臣象牙镂尺的典故。其中意味深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大唐文化习俗象征皇帝以尺为规矩法度,朝臣以尺为履职法度。序厅中央陈列了一座仿制汉白玉日晷,吊顶仿天穹,并用光束投影模拟太阳运行。光束投射在日晷之上,能比较准确地读出晷面上的时间刻度,并与现代计时基本吻合。
走过序厅,记者来到了计量历史展厅。“按时间来看,中国传统计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首先,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是计量的萌芽与形成时期;其次,秦汉两代是计量的统一与成熟时期;然后,自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是计量的变动与发展时期;最后,明清是传统计量的转化与开拓时期。”随着夏院长的解说,计量历史发展脉络在参观者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创始文明;大禹治水以自己的身高体重为度量衡标准;布手知尺、两手成掬、举足为跬、迈步定亩等都以文字叙述配以绘画说明了早期度量衡以人体为标准。以仿实物陈列的璧羡度尺、春秋时期的齐右伯君铜权、战国魏公铜壶等都是计量萌芽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器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铸的秦两诏铜椭量、西汉时期的错金云纹铁尺、王莽时期的新莽铜嘉量、刘歆的度量衡理论体系中的最著名的黄钟累黍说等都以仿实物辅以图文解说的形式呈现了计量逐步走向统一与成熟。“好多把尺子啊!”一位参观者说道。“对,这里有商代尺(长400px),秦汉尺(长575px),隋大尺(长约737.5px),近代接轨米制尺(长832.4999999999999px)。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陈列,是为了让参观者对大小制演变有直观感受。还有这边的隋权、隋量、北宋刘承珪制戥秤图、记里鼓车等都是计量变动与发展时期的宝贵文化财富。”夏院长解释。
记者参观计量历史展厅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计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计量科技名人、积累了丰富的计量技术与管理经验、保存了无数制作精湛的计量器具。在最大限度为参观者呈现计量历史原貌的背后,安徽计量院从构思到实施做了大量工作。
选取专题 呈现计量文化精髓
“这些字体与计量有什么关系呢?”一位参观者驻足问道。“我们已经进入计量文化展厅,这个展厅主要通过选取计量相关专题,呈现计量文化的精髓。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说文解字’专题,这里有15种汉字,它们是关涉中国度量衡文化的典型文字。我们设计这个专题主要是结合字体书法和字词意义的演变,融成语、俗语于生动解说当中,揭示计量文字的奥秘与趣味。”夏院长通过手动演示介绍,“为了吸引人、打动人,我们创新计量文化表现形式,以人为中心,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让人触手可及,真切体验。只要你按下墙壁上想要了解的字,在屏幕上就会作出相应解释。比如程,本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后来扩展为度量衡的总称,又用作称量,引申为衡量、估计、考核,如“计日程功”。进一步引申为法度、程式,如“规程”、“章程”。还引申为效法、品类、规格。直到今天,程的一些古义仍然隐约保留在一些词汇中,如里程、过程等。还有规、矩、度、量等字这里都有介绍。”
“法度之器”专题使参观者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认识到法制计量的重要性,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超越技术层面理解计量工作,他们称度量衡为“大器”,是“法度之器”,度量衡是法律规章建立的根本。此部分采取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历代有度量衡记载的古籍,如《尚书·夏书》、《秦律》、《汉书·律历志》、《唐律疏议》等,方便参观者浏浏翻阅。
走进“吾心如秤”专题区,通过从汉代始发明杆秤到北宋发明戥秤的权衡器实物陈列,记者感受到权衡文化自古就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社会理想。还有关于从立夏称人到结婚、乔迁新禧等喜庆场合用秤的权衡民俗介绍。“立夏称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从中记者感受到人们自古就有追求称心如意的愿望。
还有“有官有印”专题,通过探讨计量文化与官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参观者更好地理解计量对礼法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影响,体现出计量的权威性。
立足本地 呈现计量特色
有别于其他展厅,安徽计量展厅从厅顶到墙壁多采用斗拱设计并融入不少徽派建筑元素。安徽计量展厅分为古代安徽计量、近代安徽计量、新中国安徽计量和安徽计量未来展望4部分。古代安徽计量部分主要以当地出土实物仿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艺术再现本土计量故事;近现代安徽计量部分,适当辅以地方档案资料搜集或复制做旧,较清晰地理出了安徽计量发展脉络和重点。
据介绍,古代安徽计量部分展示了安徽范围之内历代卓有影响的计量名人、本地出土的重要计量文物和有代表性的计量典故。比如,出土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的13孔石刀;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汝阴侯墓出土的圭表以及辨识方位的法宝二十八宿星盘;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出土的距今5300年到56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山玉版;“卷尺之父”明代著名学者程大位,是安徽省休宁人;曹冲称象的典故也发生在合肥。这些生动的实物和故事使参观者对安徽省的计量历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填补了目前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
走到一处外形似水车的器物前,夏院长说道,“这是元末时期安徽歙县人詹希元在1360年发明创制的一种机械计时仪器,称为“五轮沙漏钟”。它的工作原理是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沙漏钟脱离了辅助的天文仪器,是我国早期机械钟的代表。”
安徽计量未来展望部分主要展示了安徽计量院计量科技成果以及科研基地建设情况,通过模型制作,吸引参观者的注意。
夏院长对记者讲道,为了挖掘安徽本地的计量历史文化,我们咨询了安徽博物院及相关文物部门了解了安徽出土器物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呈现安徽计量悠远而丰富的历史。通过凸显特色化、代表性的地方计量文化,引导参观者对安徽计量历史与计量事业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来到现代计量展厅,这部分主要展示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最尖端的科学和高新技术,计量时时刻刻都发挥着重要的计量技术基础作用。走到一处器具前,夏院长隆重地介绍道:“这可是文化馆的镇馆之宝,它是我国激光测量和激光应用计量科学研究开创者之一赵克功先生赠送给文化馆的氦氖激光器。”
据了解,安徽省计量科技文化馆建馆项目是安徽省质监局质量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安徽省政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该项目自2013年11月确立项目,至2014年5月20日建成开放,历经半年时间,安徽计量院从计量历史文化相关内容、图片、素材的收集整理到如何展示、策划、施工,还有部分组织工作的对接、协调和管理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也体现了计量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安徽计量院院长金美峰说,安徽省计量科技文化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后续会向社会公众开放。我们希望通过有序的文化建设,打造质检系统的示范窗口,希望大家都关心计量文化,努力提升计量文化的影响力,助推计量事业的和谐发展。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1-09-26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