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
小编翻了翻古代医药典籍
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让我不禁又多掉了些头发
那就是
古代药材计量单位
我国古代医药学家
为了准确称量药物
发明了许多别致的计量方法
比如:
“一钱匕”
“一字”
“一铢”
……
是不是字都快不认识了
那么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
1
方
fāng
寸
cùn
匕
bǐ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
据称,古代的“ 一方寸匕”,若装矿物药末,约合现在的两克;装动、植物药末,约合一克;装药液则约合二点五毫升。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医院和药厂仍然在使用类似于方寸匕的药物分量工具,用以手工分装粉剂、散剂和冲剂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中所载:“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2
钱
qián
匕
bǐ
以汉代五铢钱币作为药物计量工具,撮取时以药末不落为准,一钱匕约相当于一方寸匕的60%。
3
刀
dāo
圭
guī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略。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唐代崔元略《赠毛仙翁》诗:"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4
一
yī
字
zì
用唐代"开元通宝"钱币作为工具,抄取药末,药末遮住铜钱上一个字的量即为“一字”,即一钱匕的四分之一量。
5
铢
zhū
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孙子算法》中:“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6
我们最最熟悉的“斤”和“两”:
斤和两的“长胖”过程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同是“斤”、“两”,隋朝早期的重量是东汉等朝代的三倍。
因此,看古代药方,对计量单位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朝代的重量变化,折称出实际重量,以免出现误差。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
(咳咳,开始讲故事了,从前……)
由于六国度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李斯开始酌人调查实践,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有些物品很珍贵,比如药材,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为了方便使用,所以为二十四铢为一两,可称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六分之一两等等。
天平可以将东西分割两份,那时生产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简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为2的四次方,即十六两为一斤。
(咳咳,跑题了,那我们再跑回来)
虽然我们常说半斤八两,但是现在的半斤可不等于八两。
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市两改为十进制。也就是和你想的一样:
一斤=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