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摊两杆秤果贩演双簧 (2004-08-13)
发布时间:2007-12-04
作者:
来源:成都晚报
浏览:1676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路边水果市场买过水果的不少市民,心中一直有一个谜团,他们买水果时并没有看见果贩在称量过程中做手脚,可拿回家复核重量会少两成多。但当他们返回水果市场找果贩理论时,发现果贩的秤并没有问题。昨日,接到不少市民反映后,记者来到龙泉驿区一些路边水果市场,经过几个小时明察暗访后,终于揭开了一些果贩短斤少两的内幕。接到记者反映后,龙泉驿区质监分局的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检查,结果发现,果贩短斤少两最高达30%,也就是说购买20斤水果,“烧秤”多达6斤。随后,执法人员对“黑心”果贩进行了查处。 记者暗访:哇??果贩“烧秤”三斤多 昨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来到了龙泉驿区,看到成渝高速公路附近和一些农家乐门口有不少路边水果市场,只要有车辆减速或停车,果贩们就上前吆喝着招徕生意。在龙泉驿区北干道的路边水果市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者选了一纸箱丰水梨,热情的老板从水果摊的背后掏出了一把杆秤。“看,22斤还望翘翘的,就算22斤嘛。”老板一边拎着杆秤一边叫记者看清楚。“秤称好,别烧我们啊!”记者提醒道。“哎呀,我们的秤包约(核)。”老板很肯定地对记者说。就在记者付钱时,老板将一个丰水梨扔到已经称好的纸箱中,大方地说:“再送一个给你们吃,下次再来照顾生意哈!”记者抱起这箱水果掂量了一下,感觉还是蛮沉的,那么,这水果老板说得这么肯定,他们究竟会不会“烧秤”呢? 随后,记者带着这箱水果来到龙泉驿区质监分局,这箱水果经过质监分局电子标准秤的复核:连皮只有18.3斤!嘿,22斤水果少了3斤多,按当时1.5元一斤的交易价计算,果贩就“吃”了近6元钱。 执法检查:咦??果摊冒出几杆秤 为了进一步核实路边果贩短斤少两的现象,中午12时许,记者再次来到该水果市场。为了不引起原来果贩的注意,记者来到市场最末端的两个摊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者最终挑选了一箱水蜜桃和一箱丰水梨。水果摊的女老板从摊台背后取一把杆秤,并在过秤后告诉记者:水蜜桃30斤,丰水梨23.5斤。然而,当记者要求复秤以后再付钱时,刚才还面露笑容十分热情的女老板顿时显得十分紧张。 随后,早已候在附近的龙泉驿区质监分局的十余名执法人员迅速出现在水果市场,该市场十多名果贩见状立刻反应过来,有的迅速将摊台上的秤藏起来。执法人员迅速跳下车,赶到各个摊位前将摊台上的杆秤扣下来检查。执法人员当场用核量仪器对13把杆秤进行逐一检查,结果发现只有6把秤基本合格,另外7把秤都是所谓的“七两秤”。执法人员称,用这些“七两秤”称出来的水果重量每公斤会少0.3公斤,缩水30%左右。 果贩狡辩:哟??少称只因看花眼 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执法人员询问歪秤的“主人”是谁时,7把歪秤都没果贩去认领。更奇怪的是,虽然该路边水果市场只有15个摊位,但被扣了13把秤以后,每个摊位又莫名其妙地冒出了计量合格的杆秤。一名果贩矢口否认她摊位上的歪秤被扣下,拿着另外一杆秤对执法人员胸有成竹地说:“这是我的秤,你核一下嘛,不会歪的。”对于歪秤为何出现在其摊位上的质疑,该果贩若无其事地说:“不晓得是哪个把这杆歪秤丢到这儿,我随手就拿错了。” 在市场最末端,执法人员复核刚才记者挑选的水蜜桃和丰水梨,发现30斤重的水蜜桃实际只有24斤,23.5斤的丰水梨只有19斤。在宰客行为败露后,该摊位姓杨的女老板却又有一番托辞,她解释称是看花了眼。“那为什么没有看少呢?”面对执法人员质问,这名女老板哑口无言。 现场揭秘:嘿??果贩用的两把秤 就在执法人员逐一检查摊贩的秤时,杨老板的家人对短斤少两的行为不屑一顾。他颇为冤枉地称,路边水果摊使用“七两秤”不是什么秘密,“大部分果贩都是这样的,又不止我一家,为何要查我们呢?”他还向记者透露称,大多数顾客购买时都会还价,价格低了自己不卖别人就会卖,所以只有在秤上做手脚,顾客砍价砍得越凶,他们短斤少两就会越多,卖价高的“缩水”就少些。 在现场,记者看到,大多数摊位背后的编织袋里都装有一把杆秤。对此,执法人员向记者解释称,这是果贩演“双簧”的工具。据执法人员介绍,“黑心”果贩一般都有两把杆秤,有的甚至有三把杆秤,其中只有一把秤是合格的,见有执法人员检查或顾客前来找麻烦时,果贩就使用合格的杆秤,执法人员一转身他们就立即掏出藏起来的歪秤。所以,一般顾客很难觉察出其中骗人的“把戏”。 监督难办:唉??多次查处难见效 检查结束后,执法人员依法没收了7把“七两秤”,宰客的两名果贩也被带到龙泉驿区质监分局接受调查。 据执法人员介绍,根据《称量零售商品计量允差管理办法规定》,价值在每公斤3元或3元以下的商品,在4公斤至25公斤这个范围内,总量的允许误差为100克。超出100克的允差范围,便属短斤少两。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第51条规定,商品计量超出允差,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和伪造数据的行为,将被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据了解,在路边水果市场购买水果的顾客大多数属游客,部分果贩“烧秤”的行为严重损坏了龙泉驿“水果之乡”的良好形象。龙泉驿区质监分局副局长徐坡指着办公室用来挡门的秤砣对记者称,这些都是没收来的歪秤秤砣,龙泉驿区的质监、工商等部门曾多次对路边水果市场的宰客行为进行了查处,收缴歪秤一大堆,甚至公安部门还挡获了一批违法果贩,但仍有少数果贩“故伎重演”。据了解,职能监督部门为此也大伤脑筋,因为没收的一把歪秤只值十多元,对果贩的惩罚根本不大。有时虽然暂扣了果贩的水果,但是一筐水果值不了多少钱,果贩迟迟不来接受处理,水果就会烂掉,执法部门还得想办法处理。最后,徐坡称,目前,龙泉驿区平安镇正在修建专门的水果交易市场,市场建成后将不再允许设立路边市场,“有了专门市场管理,果贩就不敢再乱来了”。 “耍秤杆”的经济学 成都人有句俗话,叫“茅厕里头耍秤杆??过分(粪)了”,移之于这些“耍秤杆”的把戏,十分贴切。记得在经济贫乏的时代,小商贩主要在秤杆上做手脚,以此获得蝇头小利,没想到时代已经推进到市场经济了,有人还渴望通过“耍秤杆”来获得额外之利。与以前惟一不同的,只不过是做假的手段变得技术化了。但是,上演的“双簧”同样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从表面上看,商贩利用公路边客人流动距离远、不可能回来与之“理论”的特点,通过每一次短斤少两的行为,赚得了昧心钱。可是,任何一个商贩,绝对不可能靠这点昧心钱而致富。如果说,这种做法在当地部分商贩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为闻名遐迩的水果之乡感到悲哀。输掉诚信所换来的蝇头之利,其损失必将是长远的,危害不浅。我们很清楚,一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诚信,是当地政府和无数人的诚实劳动换来的,诚信是输不起的。相信通过这次曝光,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再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 看了这则新闻,我注意到报道里反复提到了“杆秤”。其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使用杆秤的商家,应该一律没收。极少数流动商贩使用的杆秤,也应该在一定时间内予以淘汰。这个在龙泉驿区路边的水果市场,显然不属于流动性的小商贩范畴,建议工商、计量部门在对其短斤少两的行为予以查处之外,还应该没收这些杆秤。 我觉得外地城市处理“黑心秤”的办法值得借鉴,即由质监部门对受检合格的商用衡器贴上绿色“强检合格证”,这是一种易碎材料制成的标志,只能贴一次;而对不合格的则贴上红色“强检不合格”标志,不定期检查,使准确的计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环境的“温度计”。我想,对此人们心里都有杆秤。